沈从文与张兆和|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爱情故事

更新时间:2020-02-14 来源:寻物启事 点击:

【www.easeways.cn--寻物启事】

  民国时期许多才子佳人的传奇流传至今,或凄艳曲折,或不欢而散,或相濡以沫,如徐志摩和陆小曼,郁达夫和王映霞,钱钟书和杨绛……而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爱情故事,堪称民国文坛最浪漫的爱情故事。以下是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爱情故事,欢迎阅读。

15175553795a740eb35ecad211840.png

  沈从文与张兆和,一个是连小学都没毕业的湘西小兵,一个是温柔富贵乡里长大的名门闺秀,奇妙的缘分却把两个人联系在了一起。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恋来得突然,且一发不可收拾,如狂风骤雨般延绵了三年零九个月的情书,最终博得了这位“合肥四姐妹”之三小姐的芳心。在爱情的作用下,沈从文写下了被誉为“民国四部最美的情书”之一的《从文家书》,完成了有“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之喻的小说《边城》,并且在爱人的协助下完成了学术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但在他们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的一生中,契合中亦有隔膜,温馨中也不乏微冷。

  沈从文与张兆和固然相敬如宾,相濡以沫,但正如张爱玲所说,“生于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沈从文与张兆和在多年的共同生活中,也有过争吵,有过疑虑,有过不解,“我们浮光掠影所见的,往往可能只是绣花被面上悠悠的鸳鸯戏水,却常常忽略锦缎背后绵密的针脚、交织的分叉、破碎的线头。 ”但“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爱,所以宽容”,两人终得以化解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共同走到白头。

  两个来自不同世界的人

  1902年,沈从文出生在山清水秀的湖南湘西凤凰小城。他的父亲沈宗嗣是军人出身,母亲黄英出自书香门第,沈从文是在相对优越的家境中长大的。

  沈家兄弟姐妹众多,共有九人,但最后活下来的只有五个,除了排行老四的沈从文,分别是大姐岳鑫、大哥岳霖、六弟岳荃、九妹岳萌。

  沈从文从小在私塾里读书,不爱一本正经地读四书五经,而喜欢到处逃学游玩,优哉游哉地读“自然”与“人生”这部大书。但是自由快乐的日子不长,1915年,沈从文的父亲因为在北京密谋刺杀袁世凯一事泄露而被迫流亡关外,沈家家境至此败落。

  1917年,母亲黄英将15岁的沈从文送到当地**当兵。沈从文从此从军6年,辗转流徙于湖南湘西、四川、湖南、贵州等地,遍阅各地风俗人情、山川景物。

  21岁时,受到五四余波影响,沈从文离开故乡,只身到北京寻找理想,成为一名“北漂青年”。沈从文住在阴暗狭小的出租房里,他将它取名为“窄而霉”小斋。就这样,沈从文一头扎进图书馆看各种各样的小说,上北京大学听课,并且开始埋头写作,一次次向报社投稿。

  开始几年,沈从文投出去的稿件无人问津,气馁之下他好几次想过回老家当兵,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在生活最绝望的时候,他曾写信向郁达夫求助。郁达夫登门看望了这位衣衫褴褛的湘西青年,慷慨解囊,并写下《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他劝沈从文不要做大学梦、作家梦,不如回老家去,或者重新当兵去。后来,在朋友介绍下,沈从文认识了徐志摩。徐志摩非常欣赏沈从文,为他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一封未曾付邮的信》。从此,沈从文逐渐得以发表作品,并且变得小有名气。,沈从文孩子气,敏感,擅长将幻想、痛苦、挣扎转化成文字,过滤掉世俗杂念,沉淀后平静,而这也奠定了他一生的文学风格。

  张兆和比沈从文小八岁,1910年生于安徽合肥,是“合肥四姊妹”中的三小姐。张家是合肥当地名声显赫的大户人家,张兆和的祖父张树声是著名的淮军领袖,担任过两广总督和直隶总督。张兆和的父亲张武龄是民国初期著名的儒商和教育家,曾在苏州创办乐益女子中学,母亲陆英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女性。

  民国初年,张武龄带领全家搬迁至上海,五年后又搬到苏州,先后在苏州寿宁弄八号、九如巷三号居住。张家有十个姐弟,前面四个都是女儿,其余六个都是儿子。其中,张家四姐妹尤其引人注目,她们不仅都生得端庄秀丽,而且个个多才多艺,知书达理,有“张家四兰”的美誉。四姐妹不仅才貌双全,她们的婚姻也为人津津乐道,苏州作家叶圣陶早有预言:“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大小姐元和嫁给了著名昆曲演员顾传玠,二小姐允和嫁给了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三小姐兆和嫁给了沈从文,四小姐充和嫁给了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

  张家姐弟从小生活条件优越,每个孩子都由专门的保姆带大。父亲张武龄思想开明,家里有看不完的书供给孩子们,众姐弟从小就热爱文学,还办了一本家庭刊物《水》。

  “和沈从文相比,张兆和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可以说是简单纯粹的,除了生母的过早离世,她甚少体验到人世的艰辛复杂。”当时的婚姻很讲究门当户对,如果单单从家庭背景来看,沈从文和张兆和完全是两个来自不同世界的人,他们两人最后能走到一起,除了沈从文对爱情的坚持,还得益于张兆和父亲张武龄的开明。

  一场用情书赢来的爱情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的这封情书可谓是脍炙人口,而实际上,他与张兆和的结合,情书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9年,沈从文应上海中国公学校长胡适之聘,来到这所大学担任讲师。开学第一堂课,许多学生听说沈从文这位已经小有名气的作家要来讲课,都慕名涌到教室来听课。上课铃响了,沈从文走进教室,看到底下全是人,立刻紧张得话也说不出,涨红着脸呆了半天,只好在黑板上写上“请等我十分钟”。十分钟时间过去了,沈从文还是支支吾吾说不出话,只好又写“请再等我五分钟”。五分钟过去了,沈从文终于开口了,急急忙忙把准备讲一节课的内容十分钟就讲完了,因为湖南口音重、语速快,学生们几乎没有听明白他说了些什么。沈从文的“处女秀”就这样在窘迫中匆匆收场了。

  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第一次见面正是在这场课上。当时张兆和是中国公学英文系大二的女生,因为喜欢文学,所以也去听了沈从文的课,并且坐在了教室的第一排,将他的紧张、语无伦次尽收眼底。下了课回到宿舍,张兆和把沈从文的故事讲给室友们听,女生们听了以后都笑作一团。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沈从文渐渐注意到了张兆和,有一次突然把一封情书送到了她面前,上面只写了一句话:“不知道为什么,我忽然爱上了你……”收到沈从文送来的情书,张兆和吃惊至极,她一点没有想到这位第一次上课紧张得半天说不出话的老师,居然会写这么大胆直白的情书给自己!

  接下来,沈从文一发不可收拾,开始每天给张兆和写信,甚至一天好几封,而且还写得很长,有时从邮局寄来都超重了,半年下来就有了上百封。“但沈从文从没谈过恋爱,他的情书很多都写的像是自己的独白,”沈从文在情书里讲湘西,讲他的当兵经历、北漂经历,除了一些谦卑仰慕的话语,更多的是他的人生经历,是张兆和所不了解的,因此不感兴趣,自然没有多大进展。

  沈从文雪片般的情书在学校传起了风言风语,张兆和感觉非常困扰。不过她没有写信拒绝沈从文,也没有把信退还给他,只将这些信一封封收起来。当时在中国公学,张兆和因为聪明清秀,有“校花”之美誉,追求她的男生不在少数,有豪门弟子,有海外留学的才俊,甚至还有她高中时的国文老师,不过张兆和都不为所动,但凡有提出交往要求的,她一概置之不理,只顾埋头专心学习。在家里,张兆和拿着一封封情书和姐妹们开玩笑,把那些追求者编号为“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二姐张允和笑称沈从文只能排为“癞蛤蟆十三号”。的确,在众多的追求者中,从偏远湘西来的沈从文可以说是毫无优势可言。

  持续的情书攻势丝毫没有打动女神的芳心,沈从文苦闷至极,无奈之下只好跑到张兆和的闺蜜王华莲那里诉苦,一边哭一边问她张兆和到底爱不爱他,或者以后有没有爱他的可能。张兆和得知他这样痛苦,害怕他做出什么傻事来,情急之下拿着沈从文的情书去找校长胡适,想让他帮忙劝说一下沈从文。没想到胡适不但没有批评沈从文,还夸沈从文是一个有前途的小说家,极力劝说张兆和接受他。张兆和没想到胡适会这样说,拿着信又气又急地离开了。经过这次风波,张兆和依然对沈从文置之不理。为了逃避情感的苦恼,沈从文只好辞职离开中国公学,来到青岛大学教书。

  原本以为远离了张兆和,就不会再受相思之苦,但沈从文依然没有放得下这份思念。他一如既往地写着情书,将一封封信从青岛海边寄到吴淞海边的中国公学,偶尔还将拾来的好看贝壳、小石子一同寄去,逐渐打动了张兆和。

  苏州九如巷三号的甜酒

  1932年夏天,张兆和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国公学顺利毕业,暑假回到了苏州的老家。7月的一天,沈从文敲响了苏州九如巷三号张公馆的大门,直接来找张兆和,还带着一大包书作为礼物。沈从文这次在苏州一住就是一个星期,每天去张家,跟张家姐妹们一起玩,张家五个小弟弟都特别喜欢听他讲故事。这一次的登门拜访,使得沈从文与张兆和的感情有了迅猛进展。1933年元旦一过,沈从文又到苏州找张兆和,和张家人相处得更融洽了。张兆和的父亲张武龄思想开明,从不干涉儿女婚事,虽然知道沈从文一穷二白,但见到他后很欣赏这个年轻人。加上张家姐弟对沈从文印象都很好,特别是二姐允和为他在父亲面前说了很多好话,张武龄欣然答应了这门亲事。

  得知父亲同意了三妹与沈从文的婚事后,二姐允和拍了一个电报给沈从文,内容只有一个“允”字,既表示“同意”的意思,又是自己的名字,一举两得。张兆和听后不放心,于是又拟了一封电报稿“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兆”。那时发电报都是文言文,电报员看到这封奇怪的白话电报,还以为是什么特务密电,不肯发送,张兆和说了半天才同意。这位电报员不会知道,这位姑娘要发的根本不是什么“密电”,而是一封“蜜电”,因为沈从文曾跟张兆和说:“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乡下人喝杯甜酒吧。”这就是著名的“半个字的电报”和“乡下人喝杯甜酒吧”的故事。沈从文用了三年多的时间,终于换来了这封弥足珍贵的电报情书,喝到了梦寐以求的甜酒。

  1933年春天,沈从文与张兆和在青岛订婚,两人在海边漫步、看云,畅饮着甜蜜的爱情之酒。经过漫长的等待,一场用情书赢来的爱情终于开花结果,同年9月9日,在秋高气爽的北平,沈从文与张兆和正式举办了婚礼。

  她带给沈从文无数灵感

  张兆和给沈从文的创作带来了数不尽的灵感,没有她,就不会有沈从文的《边城》、《湘行书简》等作品。

  早先,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孩多是“白脸长身善作媚笑”的,而遇到皮肤微黑的张兆和之后,他笔下多了好些“皮肤晒得黑黑”的俏丽女孩,《边城》里的翠翠,《长河》里面的夭夭,都有她的影子。而根据佛经故事改编的《月下小景》,则是沈从文为张兆和的小五弟张寰和而作的,当然也意在讨好心上人。结婚后,在爱情的滋养下,沈从文完成了有“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之喻的小说《边城》,写下了最美的情书集《湘行书简》。1949年以后,沈从文决定封笔,转向文物研究,完成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国服饰史》等学术专著,张兆和经常为他看稿、修改。沈从文去世以后,张兆和悉心整理了《沈从文全集》,花费了整整9年心力。

  “张兆和既是沈从文文学创作灵感的来源,也是他默默无闻的助手。”许多人都知道沈从文小说写得好,但很少有人知道张兆和年轻时也写过小说,做过翻译,曾出版过小说集《湖畔》,充满“清水出芙蓉”的素朴之美,与沈从文的作品一样散发着浓郁的田园牧歌情调。“只是,当才女嫁给才子,当闺秀成为主妇,张兆和渐渐将注意力都放在了家庭中,搁置了自己一身的才华,把光芒都照在了沈从文身上。”

  温馨与孤寂同在的爱情

  “沈从文与张兆和年轻时的爱情,可谓狂热与冷淡并存,而两人进入婚姻以后的生活,也是温馨与孤寂同在的。”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沈从文与杨振声、朱光潜等一起离开北平南下避难。一年以后,张兆和带着大儿子龙朱、小儿子虎雏南下,在云南昆明与沈从文团聚。一家人在昆明一住就是八年,直到1946年才回到北平。1948年,国共胜负已分,许多知识分子都在考虑去留的问题,沈从文拒绝了陈雪屏为他们一家四口提供的飞机票,决定留在大陆。1948年最后一天,沈从文在写给朋友的条幅落款处写下“封笔试纸”,决定封笔。1949年1月,北京大学教学楼上挂起了批判沈从文的标语,还贴出大字报,并贴出了此前郭沫若的批判文章《斥反动文艺》,将沈从文定性为“桃红色作家”。自己过去努力得到的文学成就遭到全盘否定,沈从文精神上受到了强烈刺激,患上了忧郁症。为了缓解沈从文精神压力,张兆和只好将他送到清华园金岳霖、梁思成家休息一个星期,但是情况依然未见好转。3月,沈从文企图用剃须刀割颈部、腕部的脉管意图自杀,幸好都被家人及时发现送进医院,及时抢救回来。出院后,沈从文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进行疗养。面对沈从文的病,坚强的张兆和没有倒下。在家人朋友的关心下,沈从文的身心一点点逐渐得到了恢复。

  此后,沈从文开始在历史博物馆工作,将精力都放在了文物研究上。在轰轰烈烈的“大时代”,沈从文却埋头考古、文献研究的“小烦琐”。上政治学习班,他总是很费劲才能及格过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张兆和都无法理解沈从文这种对政治“游离”的疏远态度。她和两个儿子都认为沈从文的思想太过悲观消极,跟不上时代,是需要“改造的”。“究其原因,主要是两人的成长经历不同。”张兆和从小生长于优越的家庭环境中,生活一直很顺利,因此思想单纯而乐观,能很快接受新思想。而沈从文少年时就从军,体验过人世的沧桑复杂,目睹过血腥的杀戳和死亡,因此他终生都对政治不抱有好感。如果说张兆和是简单的“乐观派”,沈从文则是深邃的“天真派”,沈从文的“昧”与“天真”,与郭沫若、范曾等人的“聪明”是完全两样的,他与时代的“隔膜”,恰恰使他做出了很多成果。

  但对于沈从文的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张兆和并不能十分理解。时代的隔膜,家人的不理解,使得沈从文的心时常感到孤寂。直到沈从文去世后,张兆和在整理《沈从文全集》的过程中,才渐渐懂得了沈从文当时的思想并不是悲观落后。

  而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沈从文放弃文学创作转向文物研究方面,终成文物领域的专家,取得了许多开拓性的成果。

  世上最了解他的那个人

  在“文革”期间,沈从文与张兆和曾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咸宁夏天气候湿热,冬天湿冷,七十岁的沈从文不得不住进又窄又霉的屋子里,并且几经搬迁。沈从文与张兆和两人相隔几十里,难得一见。下放生活结束回到北京后,沈从文在东堂子胡同的三间房子被占去了两间,只剩下小小一间,张兆和所在的单位只好在小羊宜宾胡同给她分了总共19平方米的两间小屋。无奈,夫妻二人只好东食西宿:沈从文中午去张兆和那里吃饭,带回晚饭和第二天的早饭,这样牛郎织女的生活持续了十多年。

  尽管沈从文晚年身体很不好,但依然埋头工作,而且经常忙起来就忽略了吃饭睡觉,张兆和为此经常要提醒他注意身体。沈从文有一次还像年轻时那样给张兆和写信进献“万言书”,不过并不是写情书,而是说服妻子不要替自己担心。

  沈从文生命的最后五年,身体变得越来越差,张兆和寸步不离地照顾他,就像照顾一个小孩一样,喂他吃饭,帮他穿衣,带他在房间里慢慢走路,舒活四肢。沈从文弥留之际,曾躺在病床上满怀歉意地对张兆和说“对不起”。

  沈从文去世11年后,张兆和在《从文家书》后记中说:“从文同我的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他遗稿的现在。……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挖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这段话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议,有人认为张兆和不爱沈从文,只是爱他写给自己的情书,也有人认为他们的结合是不幸福的。在她看来,“不可否认,他们的成长环境的确相差很大,而这势必会深深影响两个人的性格。沈从文从一座偏远小城出来, 内心深处不无自卑,但更多的是不服输的坚韧。张兆和出身名门, 教养很好,个性独立,自信而乐观。但更应该看到的是,两人在志趣和观点上有很多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善良单纯,宽容待人,淡泊名利。”“张兆和为他辛劳一生,不曾怨悔。养育两个孩子,她尽职尽责,满了快乐。他也曾偶然地爱上过别人,是她的爱与宽容,让整个家庭一如既往地凝聚在一起。沈从文去世后, 她继续为他付出着, 一如从前。 她亲自收集资料, 编辑《沈从文全集》,在故纸堆里一点点重新认识他,理解他。 在有生之年错过的,她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去弥补。即使她不是世界上最了解他的那个人,却从来没有谁比她为他付出得更多。”

  回顾沈从文与张兆和风雨同舟的一生,他们的爱情婚姻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是“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世界上没有真正的神仙眷侣,没有哪一种爱不是千疮百孔,包括徐志摩与陆小曼,张爱玲与胡兰成,鲁迅与许广平,郁达夫与王映霞,无一不如是。”

  

本文来源:http://www.easeways.cn/qishiwenshu/252473/

为您推荐

失主个人寻物启事

你知道失主个人寻物启事怎么写吗。看看吧。寻人启事,是失踪者及其亲友间相互寻找的一种基本手段,以各种形式的寻人启事对失踪者展开寻找。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失主个人寻物启事(合集八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08-24 02:02:01  

你好邻居|与邻居为邻小学作文

人们常说:“远亲不如近邻”,是啊,我对这句话感触很深。  有一次,爸爸出差了,妈妈也有事要出去,只有我一个人在家里。我写完妈妈布置的作业后,便看起了电视。快到午饭的时候了,我的肚子“咕咕”地叫了起小学生作文

2020-04-17 07:04:00   我的邻居是女妖   邻居也疯狂  

轴对称图形_《轴对称图形》教学教案

我们要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它的丰富文化价值.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轴对称图形》教学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轴对称图教案

2020-04-05 07:01:39   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荷塘月色教案优秀教案_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

《荷塘月色》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朱自清在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教案

2020-04-05 07:01:39   荷塘月色教案ppt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