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优秀教案]荷塘月色教案范文

更新时间:2020-04-04 来源:范文大全 点击:

【www.easeways.cn--范文大全】

  荷塘月色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下面是小编搜集的荷塘月色教案,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1】荷塘月色教案

  【学情分析】

  《荷塘月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的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是写景状物的散文名篇,学习这篇文章,要力求通过想象,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品味景色的精美、意蕴的深刻,揣摩文意,反复诵读,逐步提高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拟人、通感、叠词的巧妙运用。

  技能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文中的意境美;

  2.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鉴赏美文的审美能力;

  2.了解作者不满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的高洁情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作品写景时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流露的矛盾复杂的心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质疑导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工具】

  教材  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朱自清的散文,在《春》里,我们很容易就能感受到那喷薄欲出的热爱,而《背影》中,我们还记得那深深的挚爱,其实,朱自清的散文还有别样的诗意的美,那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洁傲,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繁华,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娇羞,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淡雅···今天,我们就将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里有诗有画,更有情!

  二.释题

  题目“荷塘月色”是并列短语而非偏正短语(这一点可从文章结构第四、五段可见)

  三.作家作品

  朱自清,原名自华,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收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了文学道路,1920年北大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1927年写作脍炙人口的《背影》《荷塘月色》;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战爆发,随校南迁,任西南联大教授,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逝世。

  四.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作者正在清华大学任教,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口号,但在1927年4月12日,蒋中正背叛革命,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同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举行“分共”会议,进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五.课文朗读

  1.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掌握字音。

  乘(cheng)凉   千乘(sheng)之国   蓊(weng)蓊郁郁   袅(niao)娜   脉脉(mo)

  脉(mai)搏   斑驳(bo)   峭楞楞(leng)   妖童媛(yuan)女   敛裙(ju)

  2.       学生自读全文,理清脉络,用较简洁的文字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层(1)写作者夜深人静时去荷塘观赏月色的缘由。

  第二层(2-6)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

  第三层(7-8)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分析鉴赏

  1.  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要营造一个如此恬静幽美的世界?

  明确: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一个“忽然”引出了作者精心绘制的荷塘月色图画,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悄悄”“轻轻”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出一种孤寂的心态。

  2.  第二段概述了小路周围的景物,这段描述有何特点,作者这样描述有何作用?

  明确:“路”是“小煤屑”“幽僻”“寂寞”“阴森森”的,“月光还是淡淡的”,路阴阴森森,月光淡淡,一种寂寞的氛围,衬托出淡淡的忧愁,整段写出了一种寂寞的气氛,淡淡的忧愁。

  3.  作者在第三段中说,自由要去找自由,成为一个自由的人,试想作者为何这样说呢?

  明确:这与作者生活的年代有关(背景介绍)。“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但什么也没明白”正因为作者在当时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由此可见,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简单领悟了这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的情感是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相结合,只在前几段便透露着情感波折。晚清学者王国维对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有这样一句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讲到情与景的关系时,他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朱自清是怎样将荷塘月色与作者的心情水乳交融、使之浑然一体的呢?我们留到下节课学习。

  八.作业布置

  预习课文,特别是第四、五自然段,找出作者在写景时运用的一系列修辞手法。

  九.板书设计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景:游览荷塘的行踪           物线

  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的心情           情线

  情景交融

  (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

  第二课时

  一.链接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情景交融的特点,这节课我们将从细节上来鉴赏文章的写景部分,也是这篇散文的精华之所在。

  二.合作探究

  1.  第四段中作者都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都有哪些特点?

  1 先写荷叶。用叠词“田田”“层层”突出荷叶的繁密;用“舞女的裙”突出荷叶的出水很高、亭亭玉立的动态美。

  2 次写荷花。拟人的修辞,写出荷花“袅娜”“羞涩”像人一样娇美;用博喻“明珠”“星星”“出浴的美人”突出荷花的饱满、有光泽、多、亮。晶莹剔透以及纤尘不染的特征。

  3 再写荷香。用通感的手法,把嗅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它们的相似点就是时断时续、捉摸不定。此处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动人心怀,幽雅淡远。

  4 最后写流水。用拟人手法,“脉脉”突出流水饱含深情的特征。

  (注:通感是“一种感觉超出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

  2.  齐读第五段,分析荷塘上的月色。

  提问1:这一段的景物以月光为主,大家总结一下,作者从哪些角度、运用什么手法描写月光的?(请一到两个同学回答)

  明确:比喻手法,如“月光如流水一般”,把月光写得动起来了,用“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

  运用通感手法,如“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从视觉转移到了听觉。

  提问2: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明确:“泻”照应“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境;“浮”,水汽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托“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3.  阅读第六段,结合语境,说说一些叠字叠词的妙处。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景物特点,不仅写出树木之多,而且写出了夜色的浓重;

  总之,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前文,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

  4.  文章最后两段,作者提到了江南,即自己的家乡以及有关家乡的诗词,这样写与上文有什么联系?诗词在这里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文章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静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

  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莲图,至此由“实”到“虚”,开辟了一种与前文孤寂幽静相反的热闹欢乐的境界。一实一虚,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了暂时的宁静,但“猛一抬头,···”又回到了现实中来,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难以摆脱,身处烦忧,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

  5.  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是如何体现的?(即情景交融的体现)

  明确:散文中,景是情服务的,作者选取的月下荷塘、塘上月光带着朦胧、含蓄、宁静之美,正与作者当时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心境相吻合。

  三.课堂小结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美得景、美得情,其特点是写月光与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描写交错,抒情与写景交融,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意境,形成一幅素雅、朦胧、静美得画面。

  四.作业设计

  1.       完成课后练习,背诵第四、五段;

  2.       以“美的瞬间”为题,写一篇写景状物类文章,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

  五.板书设计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荷叶:繁盛茂密(叠词  比喻)

  荷花:娇美洁白(拟人  排比  博喻)

  月色下的荷塘    荷香:幽微清雅(通感)                      意(情感)

  流水:饱含深情(拟人)             和谐美

  泻:体现月光的动态美                        境(景物)

  荷塘上的月色    浮:体现雾气的轻飘之状

  笼:突出雾的轻、薄、透

  【2】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

  一、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富有韵味的语言,掌握本文的修辞知识。

  二、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掌握《荷塘月色》描绘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教学难点】

  理解通感,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学方法】

  1、多媒体    2、诵读法    3、 教师点拨与自主探究相结合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课题)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

  《背影》《春》。朱自清的散文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荷塘月色》。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名篇。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曾任中学教师,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他和闻一多一起,被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赞誉为“有骨气的”中国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划出新鲜生动的词语。

  (2)将课文按其内容和结构,划分为三个部分。

  本文的结构层次

  (一)前往荷塘欣赏月色(1-3)

  (二)描写荷塘月色(4-6)

  (三)联想起采莲的事情(7-10)

  四、讲读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引子,铺垫。

  第一句话就写荷塘月色来说,不是必要的,那么它必然有它的作用。这是写作者的心情的,有人说这一句是“文眼”,它回答了为什么要去欣赏荷塘月色(教参P3)

  第一段主要是叙事。无非是“我”从院子里走出来,为什么走出来?心情不宁静。注意分号:间隔内、外,暗含了时间因素——深夜,既写出了深夜的静,又为下文写景提供了自然背景——满月当空。

  作者在什么地方?院子里(内外之间);为什么“披了大衫”?夜已深,有凉意;为什么“悄悄”?怕惊醒妻儿;为什么带上门?安全,且说明原先开着的,又和结尾呼应。

  但也有人说:交代太清楚。(参P14)妻和闰儿在文章中没有扮演什么角色,写他们干嘛?作者显得拘谨,这不是一般的记叙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你认为该不该写他的妻儿?)

  第二段是写什么?周边环境。这个环境包括:路,树,月色。这个环境有何特点?(用书中的词)幽僻,寂寞,阴森可怕。为什么要这样写?反衬,先抑后扬。

  第三段主要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如果说第一段主要是叙事,第二段主要是描写,那么第三段主要是什么表达方式?)抒情。作者此刻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自由。这个抒情跟开头有没有照应?有。“颇不宁静”。“爱……,也爱……”重点在哪里?在后面。等于说:白天热闹,现在冷静;白天群居,现在独处;白天不自由,现在自由。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过渡,过渡到对荷塘月色的描写。

  但也有人说,这一段是多余的。(参P11-12)问:此事你怎么看?你喜欢第三段吗?你有没有类似的感受?(讨论)

  五、讲读第(二)部分

  4、5、6三个自然段各自重点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1、荷塘   2、月色    3、荷塘周围的景色(主要是写树)

  【学生朗读第4段】

  写了哪些景物:荷叶-荷花-荷香-荷叶的动态

  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请把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句子读出来。(学生读)

  我们先看拟人。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袅娜:饱满盛开的样子(少妇)

  羞涩:含苞待放的样子(少女)

  为什么用“袅娜”形容开着的花,用“羞涩”形容含苞欲放的花(俗称“花骨朵儿”)?这是把荷花当作什么人来写?当作女子来写。袅娜是柔美的样子,用来形容成熟的女子,羞涩就像不更事的少女一样,羞于见人,这就把荷花的饱满盛开状和含苞待放这两种不同的情状分别摹写出来了,并且赋予物以生命力和人的情韵。

  再看比喻。

  比喻1:

  叶子出水很高,   像      亭亭的舞女的裙。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相似点:圆形  自然舒展的形态  动感

  舞女的裙,与荷叶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并且使叶子产生了一种飘逸、灵动之感,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

  要注意,这里的喻体是“亭亭的舞女的裙”,而不是“舞女的裙”,更不是“裙”。荷叶与普通女子的裙装(连衣裙、吊带裙、一步裙等)是没有相似之处的,只是和舞女特别是芭蕾舞女的裙子才有相似点。

  本体和喻体的整体性

  分析比喻时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的整体性,尤其是对动态的形象,千万不能将喻体肢解,只剩下表示抽象概念的中心词,否则不但体现不了比喻的相似点,而且会破坏比喻的整体形象美。

  喻体的整体性2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 正如 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记念刘和珍君》)

  这个比喻不能简化为“历史正如煤”。

  比喻2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本体:白花

  喻体:①一粒粒的明珠,②碧天里的星星,③刚出浴的美人

  比喻词:正如……又如……又如……

  相似点:①晶莹闪亮,②忽明忽暗,闪烁,③洁白光滑,一尘不染

  这个比喻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比喻有什么不同?

  特点:将一个本体比作几个喻体,或者用几个喻体来比同一个比喻。我们把这样的比喻称作“博喻”。

  什么是博喻

  博喻又称连比。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使事物的形象更加丰富饱满。

  我们学过的博喻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朱自清《春》)

  比喻3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本体:缕缕清香   喻体: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相似点:时断时续,似有若无,轻淡缥缈

  但是这个比喻和别的比喻不同,它的本体与喻体的关系更加特殊,有谁能发现吗?

  它的本体是嗅觉形象,它的喻体是听觉形象。这种比喻我们同时把它叫做“通感”。

  什么是通感?

  通感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彼此挪移,从而突破语言的局限,意象更加活泼新奇,使文章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

  宋祁《玉楼春》词:“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人间词话》:“‘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钱钟书指出:“用‘闹’字,是想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摹成好像有声音,表示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这就是通感。

  初中学过的通感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宗璞《紫藤萝瀑布》)

  你在这篇课文里还找得到通感的例子吗?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光和影”属于视觉形象,但它引起的心理体验,与过去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给人带来的听觉形象有共同点、相似点,那就是平和、舒展、静谧和安宁的情感。这就是通感产生的心理基础。

  课外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第4段。

  2、用博喻方法造句。可以是两个喻体,也可以是三个喻体。

  3、写一段对景物的片段描写,用上通感的手法。(50-100字)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讨第4段

  请一个同学背诵课文第4段。

  提问:第4段景物,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答:静态——动态

  由静到动的原因是什么?——“微风过处”

  课文中用了哪些词来写动态?“颤动”“波痕”

  动静结合,更加突出了荷塘月色的静谧,形象地传达出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

  动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写景方法

  在写景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两相映衬,则会塑造出更加生动的艺术形象。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皎洁的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沛,水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二、读了这一段文字,你觉得在用词上有什么特点?你琢磨一下,朱自清喜欢用哪一类词语?

  ——叠音词。请将这一段的叠音词都找出来。

  叠音词

  田田、亭亭、层层、缕缕、密密、脉脉   ——AA式

  一粒粒   阴森森                      ——ABB式

  曲曲折折  迷迷糊糊  蓊蓊郁郁         ——AABB式

  前三段有没有?(补上来,后者用红字,屏幕上用逐个进入法)

  叠音词,是重复同一个音节所构成的词。使用叠音词,能够传神地描摹出人或事物的音、形、情、态,收到栩栩如生的表达效果。文学作品使用叠音词能大大增加语言的形象性,并使语言更富音乐感。叠音词还能传达亲切、爱怜的情感,表现特有的生活情趣。

  【朗读第5段】

  第4段和第5段是怎么分工的?第4段是荷塘,第5段是写月色。当然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比喻4: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化无形为有形,化静为动)

  为什么把月光比作流水?有什么修辞效果?(能化无形为有形,化静为动,使空灵的、虚无的月光有了质感,有了动态美)

  相似点:透明、连续、能覆盖别的事物。

  月光本来是“照”,这里为什么不用“照”而用“泻”?

  承比喻而来。既然作者把月光比作流水,后面使用的动词就要与喻体配合,形成完整的艺术形象。这种现象叫做“将修辞手法贯彻到底”。

  将修辞手法贯彻到底

  在文章中运用了修辞手法,就会带来一个语言环境,即修辞语境,对左邻右舍的用词就有一定的影响,作者就应当主动顺应它,在语言运用上积极配合。例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将修辞手法贯彻到底(例2)

  一堆堆的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高尔基《海燕》)

  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不把修辞手法贯彻到底产生修辞病句

  他们把芬芳施予他,须内心有一颗小太阳。(《新华日报》2011年3月4日B7版)

  上文既然说把“芬芳”施予他人,下文就宜用“一朵烂漫的花”;如果下文用“一颗小太阳”,上文就要用“能量”“温暖”等。因为实践告诉我们,太阳不会散布“芬芳”。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比较:为什么用“浮”而不用“升”?(轻盈、面积大,并且位置不高,这正是雾的特点。雾的出现衬托了荷叶的缥缈、轻柔的美。)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两句实际上是写什么?是写月色。“在牛乳中洗过”不是比喻而是一种想象,因为它没有喻体。笼着轻纱的梦,这是比喻,但它是化实为虚,跟一般的比喻不同,表现的是事物的一种朦胧的美。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为什么用“画”而不用“映”?包含了拟人的手法,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挥墨描绘一样,而且与上文的“倩影”搭配得很好,这也是将修辞手法贯彻到底。

  六、简介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联想六朝采莲的热闹和江南故乡采莲的习俗,心境又回到现实中来了。(首尾呼应)

  《采莲赋》言文对照

  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船儿慢慢在摇荡,青年男女把酒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轻分。少女身材多窈窕,纤纤细腰裹白裳,情意绵绵难分离,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叶儿正嫩花初开,撩水逗乐笑吟吟,恐那水珠湿衣襟。忽而又恐船儿斜,急忙提起绫罗裙。

  注意:

  ①妖,在古代汉语中可能是褒义,艳丽的意思。

  昔者西施痛而卧於道侧,姿颜妖丽,兰麝芬馥,见者咸美其容而念其疾,莫不踌躇焉。(葛洪《抱朴子》)

  是以班姬辞宠,非无妖冶之色;阳子守玄,岂乏炫曜之才。(《艺文类聚》)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毛泽东《沁园春·雪》)

  ②媛,作形容词,美好,读yuán。作名词,美女,读yuàn。如:名媛(相当于名门闺秀)。

  讨论:为什么要引用《采莲赋》?似乎古人生活在自由的天地,作者是向往这种生活的。也有人说:这里引经据典,约占全文五分之一,与前面的描写并无密切的联系,似有吊书袋之嫌,放在一篇写景散文中并不适宜。

  探究题:第三大题:对朱自清这篇散文,有针锋相对的两种看法,你怎么看?(参P12;P15)谈谈自己的看法。

本文来源:http://www.easeways.cn/news/261590/

为您推荐

事理性说明文700字作文范文四篇

万圣节,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而万圣节前夜的10月31日是这个节日最热闹的时刻。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事理性说明文700字作文范文四篇,欢迎品鉴!

2024-04-27 15:28:26   说明文作文700字左右   事理说明文《风》  

植树节的话题作文精选八篇

话题是一个汉语词,拼音是huàtí,指谈话的题目;谈论的主题。语出明无名氏《白兔记·团圆》:“贫者休要相轻弃,否极终有泰时,留与人间作话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植树节的话题作文精选八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4-27 15:28:19   一年级《植树》   以植树为主题的作文  

植树节话题作文350字精选三篇

文字是人类用符号记录表达信息以传之久远的方式和工具。现代文字大多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人类往往先有口头的语言后产生书面文字,很多小语种,有语言但没有文字。文字的不同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书面表达的方式和思维不同。文字使人类进入有历史记录的文明社会。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植树节话题作文350字精选三篇,仅供参考

2024-04-27 15:28:07   植树节350字优秀作文   植树节作文350字左右  

庆祝2024五一劳动节主题作文范文十一篇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庆祝2024五一劳动节主题作文范文十一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4-27 15:28:01   五一劳动节励志200字   2024年五一假期安排表  

关于植树节小学生作文300字【八篇】

万圣节,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而万圣节前夜的10月31日是这个节日最热闹的时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植树节小学生作文300字【八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4-04-27 15:27:49   植树节作文300字左右   植树节300字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