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1-07-09 来源:对联 点击:

【www.easeways.cn--对联】

  春节作为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各种习俗也是必不可少的,让我们来看一看有哪些习俗。

  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扫尘: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02

  守岁: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

  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03

  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04

  贴春联: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05

  贴窗花: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06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07

  看春晚:春节联欢晚会,通常简称“春晚”,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每年农历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举办的综艺性文艺晚会。

  08

  办年货:中国的家庭过年前要购买大量的“年货”,春联,福字,新衣服,过年期间的食品(过年市场多不开门)。

  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与过去相比,中国人办年货的方式变得更加现代,不拘泥于传统。

  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古代各家商号要在这天把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得出盈亏,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因此有了“腊八算”一词。

  腊八这天债主还会到欠他钱的人家送信,让其准备还钱。

  后欠债人用“蒜”代替“算”字,回避算账的“算”字,“腊八蒜”由此而来。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自汉代以来,除夕守岁就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

  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为祈求一家福寿康宁,人们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

  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所以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

  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

  它是把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地址。

  各家门上粘一红纸袋,称为“门簿”,其上写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贴)。

  拜者投名刺(名贴)于门簿,即表示拜年。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不许搞卫生,否则会将好运气弄掉,“破五”这天要彻底地搞一回大扫除。

  当日通行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包饺子时,要用手一下挨一下地沿着饺子边捏,

  据说这样可以规避周围谗言,有些地方饺子里还要包上钱、枣、糖等,寓意发财、甜蜜和美。

  元宵节花灯的节期与节俗活动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

  精巧、多彩的灯火,使其成为新年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腊八节

  腊八节,俗称“腊八”,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

  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因相传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佛陀

  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

  在中国,有腊八节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还有一些地方吃腊八腐乳。

  腊八粥的起源,始之于我国古代天子国君年终时的蜡祭农神,叫做天子大蜡八,而天子大蜡八则起源于我国古代头代炎帝神农氏石年的始作蜡祭以告上苍。

  用干物祭祀神灵叫腊祭,腊祭之月叫腊月。

  这里的腊字是干物的意思,并不是月份名称。

  在《说文》所说的:“冬至后三戍,腊祭百神”的年代,腊祭的日子有时是在年终的十二月,有时是在下一年的一月里。

  即腊祭之月的腊月,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月份。

  有时十二月为腊月,有时下一年的一月为腊月。

  这里的腊月是指腊祭之月的意思,也不是指月份名称。

  后来将腊祭的日子定在农历每年十二月初八日。

  于是,腊祭之月就固定在每年的十二月。

  在此情况下,腊祭之月的腊月,就固定在农历每年的十二月了。

  这里的腊月虽然是固定在农历每年的十二月,但还是腊祭之月的意思,并不是月份名称。

  腊音拉(là),我国古代十二月祭名,称为腊祭.

  关于腊八粥的内容和做法,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腊八粥》说:“腊八粥者,用黄米、

  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物,合水煮熟,外用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白糖、红糖,琐琐葡萄等,以作点染。

  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

  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泡到除夕再吃。

  泡腊八蒜得用紫皮蒜和醋(据说紫皮蒜泡出的蒜脆香,但现在市场上很少有紫皮蒜了,一般的蒜也可),

  将蒜瓣去皮,装入小坛,浸入醋封严,至除夕启封,那蒜瓣湛青翠绿,辣味儿去掉了很多,而醋的味道中也平添了很多蒜香。

  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拌凉菜也可以用,味道独特。

  据说这腊八蒜还有些来头,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近年关了,各家商号要在这天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

  可以看出盈亏,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

  但是快要过年了,中国人总讲个面子,总不能杀到人家家里大喊:“欠债还钱”。

  于是收债的就会泡上一些腊八蒜送人。

  欠债的收到了自然心照不宣:年关了,一年的债务该清算清算了。

  “蒜”“算”同音嘛。

  北京有句老话说:“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

  用腊八蒜当作催债提示,倒也算是难得的苦心。

  腊八蒜的保健功能:有解腻祛腥、助消化的作用;抗氧化活性优于人参,常食能延缓衰老,还能有效地防治铅中毒。

  还有,普通大蒜性温,多食生热,且有刺激性,因此阴虚火旺、目口舌有疾者忌食,但是腊八蒜没有这些禁忌。

  腊月二十三

  小年

  小年,又称‘小年“。

  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俗称“官三民四船五”。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祭灶

  祭灶

  祭灶

  古时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

  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

  这种送灶

  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

  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

  因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按一般地方的风俗,接送主持,女眷不参加,古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民间称“挂影”。

  天津市民俗专家林希介绍说,小年这天要把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趣闻

  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哪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在送灶时,人们在灶王象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

  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让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槽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

  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又称麻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形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形的就叫做“糖瓜”。

  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寒冷,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其掂着虽然很重,但质料十分细腻。

  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

  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

  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腊月二十四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腊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

本文来源:http://www.easeways.cn/jiaojiliyi/320705/

为您推荐

学校大门对联精选五篇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大门对联精选五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02-21 16:43:05   学校大门对联集锦   学校大门对联精选100副  

乔迁新居对联横批集锦汇编5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乔迁新居对联横批集锦汇编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3-12-22 02:10:50   入宅横批四个字   乔迁新居对联横批集锦大全  

门楼对联永久对联范文(通用4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门楼对联永久对联范文(通用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3-12-21 01:30:07   门楼对联永久对联11字   门楼对联永久对联15字  

春节对联欣赏【汇编五篇】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楹联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节对联欣赏【汇编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12-20 01:27:23   九字春节对联100副欣赏九字2022   九字春节对联100副欣赏九字虎年  

父亲逝世大门对联汇编2篇

春节(SpringFestival),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父亲逝世大门对联汇编2篇,欢迎品鉴!

2023-12-14 00:24:44   父亲逝世大门对联十一字挽联   父亲逝世大门对联大全